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用DNA条形码技术“扫描”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物种将不再是梦想。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对于生物多样性、有害生物控制、生物产品贸易监管、生物来源食品、中药产品、检验检疫等领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距离这一梦想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协第31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有关专家呼吁:
“野外露营时,被不知名的虫子咬了一口,要想知道咬人的虫子是否有毒,只需用随身携带的DNA条形码扫描仪轻轻刷一下小虫子,仪器上随即显示它的名称等信息。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上网在全球通用的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了解这一物种的特性及应对方法。”在日前参加中国科协第31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的专家们看来,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生物至少已有150万种,但一个人能够认识的物种不过1000多种。DNA条形码技术应运而生,这种用DNA鉴定物种的技术,是一种快速的、可自动化的以及全球通用的分类鉴定工具。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卜文俊说,DNA条形码的优点在于在没有形态分类专家的参与下,能提供快速的物种评估;在结合形态学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分析,如形态功能、进化适应等。
主持沙龙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黄大卫说,DNA条形码为我们认识生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主任刘起勇,曾赴东南亚海啸灾区承担登革热、疟疾等疾病的风险评估和技术支持。他认为,DNA条形码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传染病监控技术。在常规病媒生物监测和疫源地调查和疫情处理过程中,需要在现场处理大量的标本,如果对标本的鉴定不能做到细致准确,就不能将完整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细致鉴定。而在一些昆虫的滋生地调查中,主要得到一些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也不利于种类的准确鉴定。因此,DNA条形码技术可以用于标本或样品的准确鉴定分类。
因此,全世界急需这样一种快捷、精确、以DNA条形码为基础、全球通用的分类鉴定工具。但是,针对生物界150多万种物种,DNA条形码识别系统的建立十分艰难。
建立全球生物DNA条形码公共数据库,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卜文俊说,建立一个库需要很多要素:地理分布、照片、生物学的记载、系统发育或者是种群学的数据,还需要跟其他大的数据库进行链接。“也许这个库最终不是一个单一的库,而是生物多样性记载的一个库。分子的数据通过条形码来体现。”
“从条形码本身来讲,物品的条形码是唯一的。但是对于生物来说,我们所用的条形码不是人为编制的,而是形成的一个基因序列。在不同的物种间和物种内有变异的范围,唯一性不强。”卜文俊说。
“现在的做法是,变异范围是一个经验值,比如2%、3%的序列差异。”卜文俊介绍,分子体现的是同一物种下的多样性,而如何记载同一物种中的大量的变异问题——是换成不同的物种记载,还是记载物种下的变异类型,这成为DNA条形码工作中的难点。
对于这个数据库的特性,卜文俊则呼吁,“它应该是一个公共的数据库,全球参与”。在数据库建好之后,也可以引入商业机制,进行基于数据库的其他分析。
与会的其他专家表示,DNA条形码技术与其他分类学方法结合使用,能够帮助区别个体以及加快发现新种类的速度,条形码作为一种初步筛选技术,能够达到快速识别的目的,但是要最终确定一个新物种,还需要其他很多缜密的检测手段。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